以问题为导向调研,北京人大代表多维度了解青年就业现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资料图】
今年,北京高校预计有28.5万名毕业生,他们的就业牵动着数以万计的家庭。近期,恰逢毕业季,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走访、下沉到社区、企业和高校,以问题为导向,从供需维度了解就业问题,听取教育、人力社保等职能部门的工作进展,还与市场化中介机构座谈,试图多维度了解年轻人就业现状。
事实上,过去一年,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受理诉求中,劳动和就业保障的诉求量位于群众反映问题的前十。为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把就业作为今年监督调研的重点。
代表们走进一些高校进行调研,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相关部门采取的助力就业措施。
首都体育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是该校的王牌专业,数十年来持续为北京市中小学输送体育老师。走访中,代表们了解到,近年来,该校与各区教委、学校深度合作,提升学生培养质量,通过开设中小学体育教师说课等课程,提高毕业生教学技能。今年,北京市教委专门为体育师范生举行了专场招聘会。
代表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不少高校毕业生都希望在求职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指导、服务,包括求职技巧培训,以及获得更有信誉保证的求职渠道。不少高校也都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提升就业率的内在硬核。
在互联网平职介台投简历,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找工作的重要渠道,汇集起来的大数据可以勾画出供需双方意愿。近期,北京市人大代表还与多家互联网职介平台座谈,从大数据分析看就业形势。
代表们了解到,高校毕业生中的本科生、人文学科以及中低收入家庭的毕业生的就业进展需要相关部门重点关注。有代表建议,对相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数字化技能培训,增加就业砝码;同时,对困难家庭的学生群体提供进一步的重点帮扶,包括就业机会介绍、求职技能培训、生活补贴等。
此外,从市场提供的岗位来看,非标准就业或许是大势所趋,但这与不少毕业生追求稳定或体制内工作有一定错位。有代表建议,这需要对就业观进行引导,让年轻人对灵活就业有正确的认知和接纳。与之同步的是,全社会需要对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予以关注。
多家互联网职业介绍平台都关注到一个现象:今年,北京市无论是招聘还是求职,正在稳步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招聘企业薪酬水平小幅上升,与其他城市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行业招聘需求复苏较快,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行业招聘需求有待进一步恢复。
也有平台关注到,5年以内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跳槽意愿最为明显,但目前经济复苏还在过程中,并不能匹配更多优质岗位。
近年来,新旧动能的转换也带来了职场岗位的变化。代表们也听到这样的建议,“加强跨行业的技能转化培训,尤其是对旧动能淘汰出的再就业人群,提供面向市场需求的更系统更专业的培训,帮助他们进行行业转型。”
事实上,北京市教委等部门也在促进困难群体就业上下功夫。北京市教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该部门坚持向高校反馈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名单,建立学科专业“灰名单”机制,促进招生和就业联动。同时,也指导高校聚焦关注低保、零就业等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推荐5个有效岗位等活动,确保有就业意愿、在合理预期下都能就业。
根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监督工作计划,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今年以“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保障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为主题,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工作情况报告,并统筹监督工作带动立法工作,同步推动《北京市集体合同条例》修订的立法调研。
不久前,北京市人大代表还走进位于西城区的一家文化产业园,与园区企业和街道的政务中心座谈,了解企业见习基地建设、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重点就业群体就业服务等情况。
从高校到企业,再到互联网招聘平台,多方走访的信息让人大代表们对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也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有代表说,应针对劳动力供给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就业预期与实际存在落差、部分重点群体就业意愿降低等问题,要从“前端”入手,充分考虑各区域和不同人群的特点,在就业指导服务精准化上下功夫。有代表认为,提升就业质量不能靠“临阵磨枪”学点面试技巧,就业观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应进一步扎实做好全过程培养。
“要提前介入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增强其对所学专业适配职业的实践体验,帮助他们找准自身定位”,是不少代表的共识。有代表建议,要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分析就业相关典型数据,研究就业创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领域可能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及时总结提炼实践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探索创新,助推年轻人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6月30日,北京市举办北京地区未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尹希宁/摄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